甲狀腺診療

20240705甲狀腺手術後追蹤到底有多重要?檢查項目、追蹤頻率、目的與效果總整理


邱宇莉 醫師主講

高雄榮民總醫院核子醫學科主治醫師 /  本協會理事


甲狀腺手術後追蹤到底有多重要?檢查項目、追蹤頻率、目的與效果總整理
隨著甲狀腺癌療程告一段落,許多癌友終於能鬆一口氣,讓自己和家人都能回到生活常軌上。但別忘記,癌症的照護並不是治療結束就停止了喔!高雄榮民總醫院核醫科主治醫師邱宇莉表示,大部分甲狀腺癌預後都不錯,但即便是做了甲狀腺全切手術,仍有腫瘤復發或轉移的風險,因此依醫師建議的排程保持定期追蹤習慣同等重要。

追蹤要監控的項目有哪些?
時時關注自己的健康是一輩子的課題,面對甲狀腺癌的監控也一樣。就算是接受了妥善的治療,也把惡性腫瘤切除,依然不能排除有癌細胞潛伏或再長出來的可能性。按時回到門診追蹤,能夠在細胞產生癌變或有遠端轉移時盡早偵測到,掌握治療先機。
甲狀腺癌病友追蹤時到底要做什麼?主要有以下幾個項目:
  1. 抽血:可得知甲狀腺荷爾蒙及甲狀腺刺激素的濃度,最重要是看看代表腫瘤指數的甲狀腺球蛋白及抗甲狀腺球蛋白抗體有沒有升高的情況。
  2. 頸部超音波檢查:評估開刀的部位是否有局部復發,或頸部淋巴結有無轉移現象。
  3. 領藥:接受甲狀腺全切除手術的患者需規律服用甲狀腺素,也屬於追蹤治療方式的一種。甲狀腺素能避免病友血液中的甲狀腺刺激素濃度升高,對抑制腫瘤的生長有助益。
專業醫學名詞釋義:
*甲狀腺刺激素:亦可稱作甲促素,英文全名為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英文縮寫為TSH。
*甲狀腺球蛋白:英文全名為thyroglobulin,英文縮寫為Tg。
*甲狀腺球蛋白抗體:亦可稱作甲狀腺球蛋白抗體,英文全名為anti-thyroglobulin antibody,英文縮寫為ATA。


間隔多久追蹤一次?
根據復發風險高低,應維持每隔3~6個月追蹤一次,風險越高者需越密集(3個月),風險較低者則可把時程拉長到6個月。一般建議術後的三至五年間,最好都能按照上述頻率回診。假使幾年下來病況都很穩定,腫瘤指數也沒有往上增加,日後追蹤的頻率或許可拉長至一年一次或至多一年兩次。

復發中高風險族群,應加做「這些」特定檢查

除了基本的檢查項目之外,針對復發機率屬中高風險的癌友們,由於較容易透過血液或轉移至其他部位,因此或許會再增加檢查項目。例如經由胸部電腦斷層檢視有無肺轉移,或藉由上腹部超音波檢查觀察有無肝臟轉移的情況或是利用不同的放射性藥物做癌症造影檢查。不過,並非所有中高風險者都需要加做這些特定檢查,通常還是會以症狀做為依據,比方有些病人回診時反映骨頭有疼痛,或是腫瘤指數偏高一直降不下來等等,都有必要進一步檢查察看的腫瘤是否發生轉移。

全身放射碘掃描檢查,偵測轉移病變有限制!?
在術後追蹤上,面對甲狀腺球蛋白濃度升高的患者,以往最常見的是會利用碘-131全身造影檢查來偵測復發或轉移病灶,但臨床上會遇到放射碘掃描後呈現陰性的情況。這可能是因為癌細胞產生基因突變或腫瘤的分化較差,以致病灶不吸收放射碘,此時就會考慮使用甲狀腺細胞會吸收的其他放射性同位素進行造影檢查,來偵測病灶位置,例如氟-18去氧葡萄糖正子掃描(F-18 FDG PET/CT)或鎝-99m MIBI掃描(Tc-99m MIBI scan)。

邱宇莉醫師的溫柔提醒
術後回歸日常後,持續追蹤及監測生理機能固然很重要,但完整的自我照護不只是要照顧身體,更要保持心情平穩愉快,勿因追蹤檢查時看到指數有一點波動就過於緊張焦慮,甚至影響起居作息。病況若真有變化,醫師都會和你一起商討,安排後續的診斷與治療方針。


點選此連結至Youtube觀看影片